题记: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。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。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,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,可是看不见人影,也看不见工点……,这里,卷着雪片的狂风,把人团团围住,真是寸步难行!但是,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,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。发电机、卷扬机、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,震荡山谷。
——杜鹏程《夜走灵官峡》
这篇在中学课本中学过的文章,再读起来相信每个人的心中依然还会产生强烈的共鸣。文章中那一幕幕熟悉的施工场景及作业环境,尤其是我们这群背井离乡,深处他乡的筑路人们,更是深有体会,感慨万千。
一座红色岩石自然造就的巍峨大山
一条从绝壁上穿山而过的宝成铁路
一湾迂回在山脚流淌了春秋岁月的嘉陵江水
一个被称为嘉陵江第一道大峡谷的地方
灵官峡,是嘉陵江峡谷最北端的一段峻险之地,横跨陕甘两省的交界,在陕西省凤县和甘肃省两当县境内,江水依谷纵横曲折,一路南下奔向长江,也是宝成铁路穿越秦岭最险峻的路段之一。
在宝成铁路修建期间,陕西著名作家杜鹏程曾来此采访,他将那个机器轰鸣的雪夜里,几十万名铁路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所迸发出的忘我劳动、舍身奉献的时代精神凝于笔端,书写下饱含着血与火般炙热情感的小说《夜走灵官峡》。这曲颂扬铁路工人的英雄史诗,经《人民日报》发表后,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。《夜走灵官峡》曾选入中学语文教课题材,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!让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”的“宝成精神”传遍全国。
宝成铁路,北起陕西的宝鸡,南至四川的成都,与成渝铁路相连,是纵贯我国西部的运输大动脉。全长668.2公里,贯穿陕西、甘肃、四川三省19个市县。于1952年7月动工,1956年7月完工,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。这条工程非常艰巨,我国筑路工人在修筑这条铁路中创造了许多奇迹。开凿了300多条隧道,架设了900多座桥梁,16次穿过嘉陵江,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6700万立方米。灵官峡在陕西、甘肃交界处。打通灵官峡是宝成线上最艰巨的工程之一。
为了更好地纪念和弘扬宝成精神,凤县利用宝成铁路废弃的铁路隧道,启动实施了“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建设”,将废弃的3个隧道打造成为一座反映宝成铁路诞生发展、追忆三线建设、激发中国梦的专题性展馆。运用声、光、电等多种技术手段,结合雕塑和实物展示,新建夜走灵官峡体验区、宝成铁路精神体验区、科普知识区、未来展望区等部分,以清晰地脉络、详实的史料、立体的展示,讲述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设发展的宏伟历程。
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近日,工作闲余间,驱车与同事们前往工地就近的山水间游玩,放松心灵、探寻自然、返璞归真。不经意间来到了灵官峡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。步入其间,模拟的宝成铁路隧道施工的原始状态,原汁原味的呈现出当年的施工场景,那个年代施工建设完全是依靠人工来完成,与现在的机械化作业相比起来有着天壤之别。点点滴滴、角角落落的画面及现场介绍无不领我震撼,那熟悉的作业场景更是领我无限敬仰。
漫步其中,仿佛在时空中穿梭,在体验悠闲慢生活的同时,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热火朝天、战天斗地的工程建设之中,实地感受到老一辈共和国建设者不畏艰苦的豪情壮志,回味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如今“高铁领跑世界”的巨大嬗变。
想到祖国是从那一穷二白,一无所有的年代。靠着人力作业,扛钎打眼,一座座,一段段造就了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。回想这几十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,是几代人用汗水乃至生命换来的,在受尽外强的屈辱及封锁下,中国人从来没有认输,而是靠着几十年来的韬光养晦,埋头苦干造就了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工程界的基建狂魔。
70多年披荆斩棘,70多年风雨兼程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人民始终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顽强拼搏,上下求索、锐意进取,与时俱进、一往无前,敞开胸襟、拥抱世界,一次次攻坚克难、一步步勇毅前行,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,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,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,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、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,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、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,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。
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。神州奋起,国家繁荣;山河壮丽,岁月峥嵘;江山不老,祖国常春!祝愿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!